为深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于2023年11月1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2023年度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论坛由研教委、会员部、《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副会长、研教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周学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以及云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何开喜分别致开幕辞。周学斌书记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理念、学科设置、建设成果等,并希望与会专家能够深入探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共谋中国研究生教育和持续进步的宏大篇章。杨卫院士表示,此次会议将在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他强调,本次会议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充分廓清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线,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时代意义。何开喜巡视员介绍了云南省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部署、改革举措和发展历程,并对研教委及与会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研教委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介绍了研教委第二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大事记。
周学斌书记(左) 杨卫院士(右)
何开喜巡视员(左) 刘惠琴研究员(右)
丁雪梅教授(左) 张淑林教授(右)
学会副会长、研教委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张淑林教授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杨卫院士作了主题为《博士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体系重塑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对比了不同国家大学治理模式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回顾了中国一流大学群体的崛起过程,并针对我国博士生教育体系提出了发展路径和改革方向。学会副会长、研教委顾问、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教授作了主题为《研究生教育学的使命与担当》的主旨报告,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并提出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凸显。
杨卫院士(左) 王战军教授(右)
研教委委员、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主持了以“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为主题的专题研讨,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李盛兵教授分析了教育强国的内涵,从公平、国际影响力、对人才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等4个方面介绍了教育强国关键指标,提出了增加投入、内培外引、职业化培养、多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的博士生教育强国实现路径。研教委副主任、天津大学闫广芬教授探究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动因,分析了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从科学原则、个性发展、国际化、强化基础、学科交叉、实践驱动等6个方面介绍了本研贯通人才培养实践培养方案的原则。研教委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分析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介绍了域外国家和地区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新探索,并提出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华中科技大学骆四铭编审以导生冲突极端案例为切入点,提出了制度认知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了制度认知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南京农业大学姚志友教授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探究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现实需求,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差距与已有问题,并提出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需求侧的治理理念与优化策略。研教委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彭湃副教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视角,分享了科教统筹的内涵,介绍了开展科教统筹的学理逻辑、实践逻辑和比较逻辑,指出科教统筹治理具有现实紧迫性,并提出科教统筹治理的基本构想。
董云川教授(左) 闫广芬教授(中) 李盛兵教授(右)
陆根书教授(左) 骆四铭编审(右)
姚志友教授(左) 彭湃副教授(右)
研教委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进副教授主持了以“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为主题的专题研讨,5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研教委委员、复旦大学廖文武教授从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中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为我国的顶尖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研教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世奎研究员梳理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历程与挑战,以人工智能领域作为切入点,实证分析了跨学科流动对博士学位获得者学术生产力的影响,并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建议。研教委委员、厦门大学徐岚教授分享了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从跨学科创新创业制度规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活动、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研教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李健强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为切入点,介绍了全国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示范推广“111专项”方案。研教委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祝爱武教授探讨了适合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价值、本体价值和终极价值,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的功能。
秦进副教授(左) 廖文武教授(右)
赵世奎研究员(左) 徐岚教授(右)
李健强教授(左) 祝爱武教授(右)
研教委委员、天津大学王梅教授主持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专题研讨,6位专家作报告。研教委委员、北京大学沈文钦副教授基于理工科实验室的多案例质性分析,剖析了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导师的多重角色,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导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思考。研教委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肖敏副研究员梳理了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逻辑演进历程,导师第一责任人角色伦理的概念厘定和功能定位。江苏大学钟勇为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研究生素养在组织支持与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提出提供充足学术资源、提升研究生素养、增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术支持等建议。东北财经大学陈沛副教授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上市公司CEO个体还是高管团队,其研究生教育经历对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从企业层面和高校层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云南大学李敏副研究员基于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西部专业硕士更倾向于留在西部的体制内等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提出完善西部产业结构,加强对西部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支持等建议。研教委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王传毅副教授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构建质量测度指标,分析学位点质量、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实证发现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王梅教授(左) 沈文钦副教授(右)
肖敏副研究员(左) 钟勇为教授(右)
陈沛副教授(左) 王传毅副教授(中) 李敏副研究员(右)
研教委委员、东南大学耿有权教授主持了以“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专题研讨,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研教委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李娟研究员以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案例为切入点,指出科研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从选题、学术训练、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天津大学李永刚副教授通过个案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工业研究项目参与中存在消极体验和正向结果的悖论,提出应当重新思考工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科研训练以及工业研究项目参与程度。研教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张乐平研究员通过文本分析以及访谈研究方法,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式,并针对提高专业实践治理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研教委委员、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教授基于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调查,实证分析了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证实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对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为国家进一步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规模提供了学术证据。研教委委员、兰州大学包水梅教授分析了“国优计划”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在发展动力、能力、合力、活力与持续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困境,并从转变价值观念、调整教育学院定位、建立统筹性组织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预防路径。研教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团队的曲玥博士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时代需求出发,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耿有权教授(左) 李娟研究员(右)
李永刚副教授(左) 张乐平研究员(右)
罗英姿教授(左) 曲玥博士(中) 包水梅教授(右)
会议闭幕式由研教委主任刘惠琴致闭幕辞,对论坛进行总结。她对学会的指导和支持致以敬意,对云南大学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奉献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论坛通过特约报告、专题研讨等形式,搭建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展现成果、启迪智慧、激发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为全面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微信公众号)